欢迎光临东港精神病医院官方网站!
东港精神病医院
全国服务热线:0415-7872296
  1. 首页
  2. 医院新闻
  3. 新闻导航
  4. 内容

686科普 | 陆林院士:疫情将影响我们心理精神健康20年!问题信号如何识别?

日期:2022-07-18 人气:4878

       失眠、焦虑、急性应激反应……当前,全国各地疫情反复,很多人被迫居家隔离,使得部分人心理或精神问题增加。事实上,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,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为深远。

       6月17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“一切为了人民健康——我们这十年”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,介绍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。中国科学院院士,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强调,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报告,表示新冠疫情在人类心理方面的影响,持续时间至少是10年、20年以上。“10年、20年的时间,全球很多人都可能面临着应激后的焦虑、应激后的抑郁、应激后的社会交往等问题。”陆林介绍,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,因为长期缺少同伴交流,有可能面临着将来成人后,社会交往方面不协调,甚至会有一些缺陷。据新华社6月18日发布的消息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精神健康报告指出,在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,全球抑郁和焦虑患者增25%。报告警告,患严重精神健康疾病者比一般人早亡10年到20年。

那么,如何检视自身是否患有心理问题?如何积蓄内心的正能量?

       医务人员患心理问题的概率超过普通人.此前,陆林及其团队经过对5万居民线上的抽样调查后,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医务人员、感染者和一般人群患有PTSD(创伤后应激障碍)的概率分别为26.9%,23.8%和19.3%。此外,感染患者及其家属、一线工作者及其家属、密切接触者、隔离人群、低收入人群均有心理疾病的发生。

     “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,也受疫情影响较大。”不久前,陆林在一场演讲中介绍,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疫情期间有所增长。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上网课,不能外出与同龄人交流、没有充分的体育锻炼,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疾病;老年人因不能外出活动与同伴交流,会感觉到社交的孤立,产生孤独感,长期必然会导致心理问题。

       全球抑郁焦虑负担也逐步加剧。据统计,2020年新冠肺炎导致全球新增接近600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9000万焦虑障碍的患者,患者中的一线医生数量高于普通人。

       出现心理问题,人的身体也会发出“危险信号”。如何检视自身是否患有心理问题?学会识别心理压力很重要。陆林院士表示,焦虑不安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下降等,都是压力过大的信号。另一方面,人的身体也会发出危险的信号,比如食欲下降、胸闷憋气、失眠多梦、口腔溃疡等身体信号,均为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情绪的因素,需要及时关注和解决。陆林院士表示,有些国家调查发现有1/3至1/2的人,在新冠肺炎一年内仍有很多症状,如慢性疲劳综合症、抑郁、失眠等。同时,新冠肺炎可导致一些人嗅觉、味觉的缺失。

       心理评估可帮助我们及时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,便于早期预防和干预。比较普遍的心理评估方式包括“广泛性焦虑量表”等。寻求专业的帮助,70%~80%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。

      “最简单的维持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,是规律的生活、规律的休息、规律的锻炼。”陆林表示,即使封控在家,也要按时起床、按时吃饭、按时休息,不要熬夜。此外,要肯定自身的优势,抛弃自卑等不良心理;察觉自身情绪变化,适度控制自身情绪;积极与朋友、家人通过视频、电话交流。在这个基础上,如果有问题,就要寻求帮助。陆林表示,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出现问题了,也不去寻求帮助,时间长了会留下一些问题。事实上,如果寻求专业的帮助,70%~80%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。寻求朋友、亲戚、家人、老师、同事的帮助,能为人们缓解一些心理问题。而如果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,大部分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。

       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解,超出个体承受能力时,会出现精神异常的表现,产生各种心理疾病,此时需要及时就医。陆林介绍,国家专门成立了新冠疫情防治心理问题服务队伍,另外,全国建立了很多热线平台和电话,以公立机构为主,设立了心理援助热线有660多条。“不良情绪也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,要正视它、接纳它、并允许它的存在,学会与不良情绪共处。可以通过分享合理宣泄不良情绪,利用哭泣、运动或音乐等方式,来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,不建议通过烟酒来缓解不良情绪。”陆林称。

疫情期间失眠人数达到30%,怎么才能睡好?

       陆林表示,疫情之下,许多人由于居家隔离,导致作息紊乱。长时间的熬夜,造成睡眠质量急剧下降。睡眠质量,对于生长发育及精力体力的恢复至关重要。良好的睡眠可以维持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转,有助于学习记忆、情绪调节等,保证身心健康。统计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失眠人数达到30%。隔离人群发生失眠的概率,远远高于未隔离人群。长时间被隔离的人,自身的睡眠模式也发生了变化,很多人产生失眠、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很多带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,包括入睡困难、多梦等,甚至增加了患老年痴呆的概率。针对具体睡眠时长,陆林表示,“成年人不要少于6小时不长于9小时,儿童保证9-10小时的睡眠,可以大大降低患抑郁、焦虑障碍等心理疾病的风险。”

       陆林院士介绍,有些人对睡眠存在一定的误区,包括:睡前喝酒有助于睡眠,但实际上容易导致人体长期对酒精产生依赖同时加重肝脏的负担;睡前运动有助于睡眠,但睡前运动容易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,反而不利于入睡;晚上睡眠不足白天补觉,实际会造成习惯性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;打呼的人睡眠质量好,其实打呼是呼吸暂停导致的器官缺氧,长期会导致生理系统的紊乱。

       陆林建议,疫情之下要维持良好的作息,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熬夜,良好的睡眠才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,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、保护大脑,提高记忆力,调节情绪,促进儿童身体成长及脑功能发育,加快皮肤的再生,预防皮肤衰老。“自我训练,实现规律作息;建立卧室/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;避免就寝前的过度刺激,这些都有利于调节睡眠质量。”陆林表示,除了良好的睡眠,拥有平衡的心态、适当的体育锻炼、均衡的营养,每天按时吃三餐,都有利于保证心理健康。

本文信息来自|健康中国、陆家嘴金融网、新华社、央广网
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0